撞击坑是月球表面广泛分布的地貌类型之一,作为探测月球地形特征的直接窗口,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行星科学领域,撞击坑的识别可揭示月球形貌特征、确定月球的地质年龄,并推测其演化过程。在深空探测工程任务中,撞击坑识别广泛用于着陆点选择和月球地形制图的应用中。因此,月球撞击坑的识别和分类是一项基础且重要的工作。
撞击坑识别研究历史悠久。早期望远镜的观测能力有限,科学家们仅能识别月球表面直径较大的撞击坑。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撞击坑识别从耗时且主观的人工目视解译逐渐过渡到自动化处理,基于遥感数据的自动识别成为主流方法。
当前,自动识别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基于电荷耦合器件(CCD)影像的方法和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方法。
撞击坑分类是月球撞击坑研究的重要内容,不同学者根据形貌特征、形态大小及物质组成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
从最初Melosh通过望远镜观测将撞击坑分为4类,到Baldwin根据边界侵蚀程度分为5类,再到Heiken基于规模将其划分为3类,以及StÖffler将撞击坑分为简单撞击坑、复杂撞击坑和撞击盆地,撞击坑分类体系不断完善和细化。
当前基于DEM数据的月球撞击坑识别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准确性和自动化水平,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索月球地貌的像素级微观元素,确定适用于月球表面的月貌基元,并通过聚合规则分析撞击地貌单元及其内部空间结构。最终,基于月貌基元的种类和数量构建撞击坑分类图谱,以涵盖月球表面多尺度的撞击坑信息。
本研究基于月貌基元的月球撞击坑识别与分类过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确定月貌基元、基于聚合月貌基元的撞击坑构建、以及基于月貌基元的撞击坑分类。
图1 基于月貌基元的撞击坑识别与分类技术流程
利用地貌基元方法通过参数优化找到适合月球表面特征的一组最佳参数,计算10个地貌基元,并依据月球地貌学演变理论改进地貌基元以确定像素级微观元素——月貌基元。
关键步骤:
引入地形起伏度和坡度两个地形因子,分别计算其四分位数以构建一套规则聚合月貌基元,生成具有地学含义且包含空间结构的月球撞击坑。
关键步骤:
根据月貌基元的种类和数量从像素尺度实现对加加林环形山区域撞击坑的精细分类,并建立完善的撞击坑类型分类图谱。
关键步骤:
本研究利用地貌基元方法,通过参数优化确定最适合描绘月球地貌特征的空间尺度,生成像素级局部三元模式。针对每个DEM像素,地形参数决定了局部三元模式反映地形特征的准确性。
参数 | 含义 | 设置值 |
---|---|---|
查找距离(L) | 计算天顶角和最低角的最大允许距离,表示地形要素的最大尺度 | 10、15、20、30、50像素 |
排除距离(D) | 确定最近邻域的半径 | 3像素 |
平坦度阈值(t) | 天顶角与最低角之间的角度差,表征研究区域的平坦度 | 1°和2° |
平坦度距离(d) | 用于消除当L非常大时出现的伪平坦效应 | 根据L值设置:3.17-4.00 |
为优化模型中的4个关键参数(L、D、t、d),本研究采用混淆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在有限的实验次数内系统评估不同参数组合对结果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设置。
月貌基元用于表征月球表面不可再分的微观特征。由于其无法直接作为地貌单元进行分析,需要通过聚合构建具有地貌学意义的月球撞击坑单元。
本研究引入地形起伏度和坡度作为地形因子,构建月貌基元的聚合规则。通过四分位数划分地形起伏度和坡度,能够有效提取撞击坑的特定地貌特征。
本研究基于月球地貌演变的特征,对地貌基元进行改进,形成适用于月球地貌特征的月貌基元。天体撞击、火山活动、内部构造、太阳辐射和太空风化、引力作用以及时间累积效应在不同地质历史阶段发挥不同的主导作用,共同塑造了月球表面。
通过深入分析月球地貌演变特征,结合其形态和成因规律,基于地貌基元思想提取了月貌基元。这些月貌基元不仅反映了月球表面的微观形态特征,还包含了其形成和演变的地质信息。
平原、撞击盆地平原
中央峰
山脉隆起部分
撞击坑坑缘
梯级坑壁
丘陵
撞击坑坑壁
弧形坑壁
月溪、月谷
撞击坑底部
本研究根据月貌基元的聚合规则,提出了划定月球撞击坑的技术流程。首先,准备月貌基元图和DEM数据,在ArcGIS平台上基于DEM分别生成地形起伏度和坡度。同时使用"重分类"工具将月貌基元图提取为多个单独的掩模,每个掩模图对应一种月貌基元类型。
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月貌基元的撞击坑识别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基于月貌基元的撞击坑分类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月貌基元在撞击坑内部的分布特征,结合撞击坑的大小和形态特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撞击坑分类图谱。
本研究最终建立了撞击坑分类图谱,包括以下八种类型:
类型 | 特征描述 | 主要月貌基元组成 |
---|---|---|
简单酒窝型 | 直径较小,形态简单,呈碗状凹陷 | 凹地、洼地 |
小规模碗型 | 碗状结构明显,边缘清晰 | 凹地、洼地、坡麓 |
小规模平底型 | 底部较为平坦,边壁陡峭 | 平坦、洼地、坡麓 |
小规模中央峰型 | 中央有隆起,形成小型中央峰 | 平坦、山峰、洼地、坡麓 |
中等平原型 | 底部平坦开阔,形成平原 | 平坦、坡地、山肩 |
中等中央峰型 | 中央峰发育明显,周围为平原 | 平坦、山峰、山肩、坡地 |
大环状平原型 | 形成大型环形平原,边缘有山脊 | 平坦、山脊、山肩、坡地 |
特大复杂型 | 结构复杂,有多重环、中央山脉等 | 平坦、山峰、山脊、山肩、山谷 |
本研究的撞击坑分类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相比传统分类方法,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
本研究通过在加加林环形山区域应用所提出的方法,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结果。研究表明,生成的月貌基元图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聚合性,分类边界清晰,对月球撞击坑的表征准确度高。
通过混淆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参数组合:
该参数组合能够最准确地反映月球表面的微观地貌特征,平衡了局部细节和整体结构的表达。
通过与人工标注的撞击坑数据比较,评估了识别精度:
这一结果显著优于传统的撞击坑识别方法,特别是在识别小型撞击坑和复杂地形区域的撞击坑方面。
本研究的关键发现包括:
本研究提出的基于月貌基元的撞击坑识别与分类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为月球着陆点选择提供详细的地形信息,提高着陆安全性
通过撞击坑密度和分布特征,为月球表面年龄估算提供依据
为月球地形制图提供高精度的撞击坑信息,提升地图质量
本研究引入了一种基于地貌基元的尺度自适应算法,用于自动分类微观月貌特征。通过优化地形参数来定义月球地貌的局部三元模式,确定了适合月球表面特征的月貌基元。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
基于本研究的成果,未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