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2022年长江流域严重干旱与库区局部强降水事件构成的复合型极端天气下三峡库区滑坡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弥补现有研究对极端气候下滑坡灾害演化认知的不足。
将InSAR技术与传统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相结合,实现随InSAR形变数据同步更新易发性评价,及时响应滑坡演化状态,为极端天气背景下的滑坡预警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研究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处中国地形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渡带,包括湖北省秭归县、巴东县, 以及重庆市巫山县和奉节县,总面积约12,619.7 km²,平均海拔972.3 m。
本研究将"极端天气"定义为2022年三峡库区极端干旱与局部强降水叠加构成的复合型极端天气事件, 其影响时段以三峡水库水位变化为依据。
基于哨兵1号(Sentinel-1)SAR数据,采用小基线集(SBAS)InSAR技术监测地表形变并识别活动滑坡。
结合信息量模型开展滑坡易发性动态评价,实现随InSAR形变数据同步更新的评价体系。
根据库水位变化周期划分正常天气与极端天气两个时段,对比分析滑坡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
数据类型 | 数据源 | 用途 | 特点 |
---|---|---|---|
Sentinel-1 SAR | ESA卫星数据 | 地表形变监测 | 157景影像 |
精密轨道数据 | ESA官方 | SBAS-InSAR处理 | 高精度定位 |
GACOS大气数据 | 大气校正服务 | 大气相位校正 | 0.1°×0.1°分辨率 |
ALOS World 3D DEM | JAXA EORC | 地形校正 | 30m分辨率 |
GPM IMERG降水 | NASA GES DISC | 降水数据分析 | 逐月降水数据 |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 ESRI World Imagery | 滑坡解译验证 | 0.3m分辨率 |
共识别出136处活动滑坡
主要分布在碎屑岩、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组,多位于距道路小于100 m的雨养耕地
证实将InSAR技术与传统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相结合的可行性
实现随InSAR形变数据同步更新易发性评价
及时响应滑坡演化状态,提供科学预警依据
研究发现降水是滑坡易发性动态演化的核心驱动因子,岩性不同的区域易发性对降水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
核心驱动因子,直接影响滑坡易发性动态演化
不同岩性区域对降水响应存在显著差异
周期性调度影响库岸边坡稳定性
首次将SBAS-InSAR时序形变监测与信息量模型有机融合
填补极端气候条件下滑坡演化机制研究空白
建立可同步更新的滑坡易发性动态评价方法
揭示极端天气下滑坡风险的时空变异特征
深入解析降水等核心驱动因子作用机制
为滑坡监测预警与科学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