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视角下的行政区划沿革知识图谱构建方法

Construction Method of Knowledge Graph for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Evolution from an Event-Oriented Perspective

研究背景与重要性

行政区划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空间单元与时空基准, 其沿革过程深刻映射了国家空间治理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变迁的动态响应。 深入研究行政区划沿革的相关知识逻辑组织与应用, 不仅有助于揭示国家治理结构的调整逻辑,为政策制定提供历史镜鉴, 更为构建跨时期历史数据的统一时空参照系奠定基础。

国家治理

揭示治理结构调整逻辑

历史镜鉴

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时空基准

构建统一时空参照系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核心问题

当前行政区划沿革研究在方法上过度依赖以年度为单位的静态数据, 难以有效揭示变更过程中的具体行为时序以及因果机制。 这种"年度状态比对"模式存在明显的技术局限性。

具体局限性

数据层面问题
  • • 高度依赖统计年鉴、公报或地方志
  • • 仅记录年度末的行政区划状态
  • • 难以刻画年内多次变更的发生顺序
  • • 沿革过程表达粒度过粗
  • • 因果链条与时序逻辑难以显式揭示
技术层面问题
  • • 多停留在静态状态的存储与管理
  • • 忽略区划动态变更的过程逻辑
  • • 难以支持复杂推理
  • • 无法进行跨时期演化分析
  • • 缺乏智能化分析能力

研究空白

现有方法过于依赖年度状态信息,且难以刻画年内多次变更的顺序及因果逻辑。 缺乏从事件视角系统刻画行政区划沿革动态演化过程的方法, 无法实现对行政区划沿革的细粒度建模与知识推理。

相关研究进展

理论研究维度

多维度研究框架
  • •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层级与幅员周期性规律
  • • 政区空间格局角度:地理环境与政区设置互动
  • • 制度经济学角度:政区变迁与经济发展关联
  • • 现代治理化角度:政区层级优化与城乡融合
跨学科特征
  • • 历史学:制度变迁规律探索
  • • 地理学:空间格局演化分析
  • • 政治学:治理体系调整逻辑
  • • 经济学:区域发展影响机制

技术发展路径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
  • • 行政区划空间数据数字化存储
  • • 历史政区空间范围精确记录
  • • 时空变化的空间化表达
  • • 可视化管理与展示
知识表达方法
  • • 实体、属性、关系语义化建模
  • • 本体语言(OWL)构建层级模型
  • • 地名时空演变知识库设计
  • • 时空数据库与网格化管理

地理知识图谱创新

地理知识图谱(GKG)作为知识图谱技术在地理学领域的延伸, 通过形式化表达地理实体、属性及其时空关系支撑空间语义推理与决策, 为刻画地理要素的动态演化提供了新的路径。

状态(State)

记录对象在特定时空下的属性表现

事件(Event)

刻画驱动状态变化的关键节点

过程(Process)

强调属性形态随时间连续演化

本文提出的创新方法

方法总体思路

本文提出一种事件视角下的行政区划沿革知识图谱构建方法。 通过将行政区划变更抽象为事件并进行分类, 提出从对象、事件与过程3个层次建立行政区划沿革知识表达模型, 并设计包含对象、事件、属性、时间及法律依据等多类节点的知识图谱表示方式。

对象层次

行政区划实体建模

事件层次

变更事件抽象表达

过程层次

演化过程动态刻画

核心创新点

ACE事件模型

行政区划变更事件模型(Administrative Change Event)

对象(Objects)
行为(Action)
结果(Result)
时间(Time)
法律依据(Legal Basis)
多层关系模式
  • • 揭示事件、对象与属性逻辑联系
  • • 多类节点知识图谱表示
  • • 支持复杂语义推理
  • • 实现可追溯性分析

行政区划变更事件分类

建制变更

设立、撤销

区域变更

划入、划出

隶属变更

管辖关系调整

驻地迁移

政府驻地变更

名称变更

名称更替

技术实现框架

1
事件抽象

行政区划变更事件化

2
知识建模

对象-事件-过程模型

3
图谱构建

多类节点关系网络

4
推理应用

语义推理与分析

行政区划沿革的内涵与特征

核心定义

行政区划沿革是在国家空间治理体系框架内, 围绕空间、标识、行政建制与权力4个核心要素所发生的、 具有法定效力的阶段性调整与制度性变更过程。 其核心意义不在于单纯的地理空间变化, 而在于其所体现的制度性安排及治理逻辑。

四大核心要素

空间

治理范围

标识

法定名称与代码

行政建制

行政层级与类型

权力

辖区内行使职权

三大特征

制度性约束
  • • 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
  • • 具有严格的法定性和规范性
  • • 依托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实施
  • • 在明确时间节点生效
  • • 保障权威性与可追溯性
时空连续性
  • • 不仅是空间范围的调整
  • • 更是时间维度上的承继与演变
  • • 空间上的扩展与收缩
  • • 名称上的延续与更替
  • • 构成历史长时段内的动态变化
综合性重构
  • • 涉及多个要素的联动变化
  • • 通过事件组合呈现
  • • 复杂的制度重组过程
  • • 多维要素的整体性调整
  • • 宏观上塑造新的治理格局

实验结果:扬州市案例研究

案例概况

基于1949年以来扬州市行政区划变更数据, 构建了事件驱动的行政区划沿革知识图谱, 实现了扬州市自1949年以来的完整生命周期轨迹表达, 清晰刻画了与相关行政区划之间的具体变更行为及其因果逻辑关系。

主要成果

完整生命周期

实现扬州市自1949年以来 完整的行政区划演化 轨迹表达

因果逻辑关系

清晰刻画与相关行政区划 之间的具体变更行为 及因果逻辑关系

方法优势验证

细粒度刻画

突破传统年度静态记录方式, 实现细粒度动态表达

时序化表达

实现对沿革过程的 时序化动态刻画

精确揭示

更精确揭示行政区划 演变的动态过程与时序逻辑

实际应用与发展前景

应用领域

国家空间治理

政策制定历史镜鉴, 治理结构优化, 空间管理决策支持

数字经济建设

时空知识基座, 数据标准化, 智能化服务支撑

历史数据整合

跨时期数据统一, 时空参照系构建,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技术优势

知识表达创新
  • • 对象-事件-过程三层次模型
  • • 多类节点知识图谱表示
  • • 多层关系模式设计
  • • 语义化建模与推理
分析能力提升
  • • 可推演、可追溯
  • • 复杂推理支持
  • • 跨时期演化分析
  • • 因果关系挖掘

发展前景

技术发展方向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 发展智能化事件识别与分类; 融合多源异构数据, 构建更完整的知识图谱

应用拓展

扩展到更多地区和历史时期, 支持国家级行政区划分析; 集成到政务服务平台, 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

事件驱动知识图谱的五大核心要素

对象(Objects)

行政区划单元

行为(Action)

具体变更类型

结果(Result)

状态变化

时间(Time)

生效时点

法律依据

正式文件

从静态记录到动态演化:行政区划沿革的智能化表达

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事件视角下的行政区划沿革知识图谱构建方法, 通过ACE事件模型和对象-事件-过程三层次知识表达框架, 突破了传统年度静态记录方式的局限性。 以扬州市1949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更为例, 成功构建了事件驱动的知识图谱,实现了完整生命周期轨迹表达。 该方法能够更精确地揭示行政区划演变的动态过程与时序逻辑, 为国家空间治理与数字经济建设提供了可推演、可追溯的时空知识基座, 在政策制定、历史研究和智能化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